梔子的功效與作用
梔子(學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別名:黃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梔子的果實是傳統(tǒng)中藥,屬衛(wèi)生部頒布的第l批藥食兩用資源,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zhèn)靜、止血、消腫等作用。在中醫(yī)臨床常用于治療黃疸型肝炎、扭挫傷 、高血壓、糖尿病等癥。
梔子為灌木,高0.3-3米;嫩枝常被短毛,枝圓柱形,灰色。葉對生,革質(zhì),稀為紙質(zhì),少為3枚輪生,葉形多樣,通常為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長圓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3-25厘米,寬1.5-8厘米,頂端漸尖、驟然長漸尖或短尖而鈍,基部楔形或短尖,兩面常無毛,上面亮綠,下面色較暗;側(cè)脈8-15對,在下面凸起,在上面平;葉柄長0.2-1厘米;托葉膜質(zhì)。
花芳香,通常單朵生于枝頂,花梗長3-5毫米;萼管倒圓錐形或卵形,長8-25毫米,有縱棱,萼檐管形,膨大,頂部5-8裂,通常6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0-30毫米,寬1-4毫米,結(jié)果時增長,宿存;花冠白色或乳黃色,高腳碟狀,喉部有疏柔毛,冠管狹圓筒形,長3-5厘米,寬4-6毫米,頂部5至8裂,通常6裂,裂片廣展,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6-2.8厘米;花絲極短,花藥線形,長1.5-2.2厘米,伸出;花柱粗厚,長約4.5厘米,柱頭紡錘形,伸出,長1-1.5厘米,寬3-7毫米,子房直徑約3毫米,黃色,平滑。
果卵形、近球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色或橙紅色,長1.5-7厘米,直徑1.2-2厘米,有翅狀縱棱5-9條,頂部的宿存萼片長達4厘米,寬達6毫米;種子多數(shù),扁,近圓形而稍有棱角,長約3.5毫米,寬約3毫米?;ㄆ?-7月,果期5月至翌年2月
性狀鑒別:本品呈球形或橢圓形,長1.5~4.5厘米,直徑約1~2厘米。表面橙黃色或暗紅色,淡褐色或褐色,果皮薄而革質(zhì),略有光澤,通常有6條隆起的翅狀縱棱(背縫線),縱棱間多數(shù)有明顯的縱行脈紋一條(腹縫線)。頂端有宿存花萼裂片6個以上,多碎斷?;客患饣驖u尖,有果柄痕。破開后,果皮內(nèi)壁淡黃色或黃白色。種子多數(shù),聚成類圓形的團塊狀,橙紅色或橙黃色。種子扁圓形不規(guī)則狀如辣椒的種子,浸入水中被染成黃色。氣微,味微苦酸。
以色紅、圓形,子仁飽滿者為佳。
主要成分:含梔子甙、番紅花甙、梔子黃色素。
藥理作用:1、解熱。抑制發(fā)熱中樞,作用略似黃芩、黃連,但效力稍弱。
2、去黃疸。有利膽作用,能增進膽汁分泌。又實驗證明,對結(jié)扎輸膽管后的動物,梔子可抑制其膽紅素在血中升高,作用的有效成分藏紅花素藏紅花酸。梔子液能引起膽囊收縮。
3、止血。炒黑成炭(山梔炭)后,有止血作用。
4、抗菌。體外試驗對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等有抑制作用。
5、鎮(zhèn)靜。對于由熱性病引起的腦部充血和神經(jīng)興奮而造成的心煩、失眠有治療作用。又實驗證明,梔子流浸膏對小白鼠有鎮(zhèn)靜作用。
6、降壓。動物實驗能降低血壓。
此外,動物實驗證實本品對腹水瘤細胞,有抑制作用。
炮制:生用,清炒或炒焦。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入心、肝、肺、胃經(jīng)。
功能:清熱降火,除煩利尿,涼血解毒。
主治:熱病心煩,黃疸,血淋,小便不利,吐衄下血,瘡瘍熱毒。
臨床應用:1、用于治療濕熱黃疸(急性傳染性肝炎、血清性肝炎等)。歷代中醫(yī)均以梔子為治療發(fā)黃的主藥?,F(xiàn)代實驗性證實其主要作用為去黃疸。常配以茵陳蒿;配熊膽退黃更快。
2、用于治療燒傷感染,有發(fā)熱、煩熱、煩渴、煩躁等熱度癥狀,可用梔子清火解毒,但須配黃柏、生地、連翹等,并重用黃芪托毒,減少毒素吸收。方如加味四順清涼飲。
3、用于治療咳血、鼻衄兼有濕熱證候者。用山梔炭(黑山梔),須與其它涼血止血藥同用,方如咳血方。
4、用于治療多種炎癥。有肝熱證候者(目赤腫痛、多淚、口苦口干、心中煩熱、夜睡不安)更適宜,用梔子可以清肝熱(消炎、鎮(zhèn)靜) 。如流行性結(jié)膜炎(紅眼病),用梔子9g,菊花9g,甘草3g,水煎服。治腎盂炎、尿道炎之小便不利,用梔子9g、甘草9g,可利小便。
5、用于治療跌打扭傷、挫傷。以生梔子研末,用面粉、雞蛋清(蛋白)調(diào)勻、濕敷腫處。
此外,梔子還有其它用途。如治痔瘡熱痛,用黑山梔研末,以凡士林調(diào)勻后,局部涂抹可以止痛。
附:1、梔豉湯可治熱病后心煩失眠。前人的經(jīng)驗有謂生梔子服后容易涌吐(炒梔子則無此弊),其實如果患者原來已覺胸悶有痰,服后確能涌吐,吐后反覺舒暢;但原來無胸悶胸堵者,服梔豉湯后一般不會吐。
2、虛汗便溏者忌用梔子。
干燥果實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紅色或紅黃色,具有5~8條縱棱。頂端殘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nèi)表面紅黃色,有光澤,具2~3條隆起的假隔膜,內(nèi)有多數(shù)種子,粘結(jié)成團。種子扁圓形,深紅色或紅黃色,密具細小疣狀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鮮黃色。氣微,味淡微酸。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nèi)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質(zhì)次。
營養(yǎng)成分
梔子花含有三萜成分,梔子花酸A、B和子酸。另外,還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zhì)、粗纖維及多種生素。
1、瀉火除煩:適于熱擾心神。a.外感熱病,邪郁上焦,心胸煩悶不眠。b.火毒熾盛,高熱煩躁,甚至譫語。
2、涼血解毒:用于血分熱毒證。a.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b.咽腫目赤,熱毒瘡瘍,屬實熱的。
3、清利濕熱:適用于肝膽及下焦?jié)駸嶙C。a.肝經(jīng)濕熱郁火,心煩易怒,脅痛口苦。b.濕熱黃疸及濕熱下注,熱淋澀痛。
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花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杰腫痛、火毒瘡瘍、扭傷。
《本經(jīng)》:"主五內(nèi)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癩,赤癩,瘡瘍。"
《本草經(jīng)集注》:"解躑躅毒。"
《別錄》:"療目熱亦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胃中熱氣。"
《藥性論》:"殺蟅蟲毒,去熱毒風,利五淋,主中惡,通小便,解五種黃病,明目,治時疾除熱及消渴口干,目赤腫痛。"
《食療本草》:"主瘖啞,紫癜風,黃疸積熱心躁。"
《醫(yī)學啟源》:"療心經(jīng)客熱,除煩躁,去上焦虛熱,治風。"
《藥類法象》:"治心煩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而小便不利。"
朱震亨:"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郁,行結(jié)氣。"
《綱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本草備要》:"生用瀉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煩嘔,內(nèi)熱用仁,表熱用皮。"
《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
梔子花盆栽用土以40%園土、15%粗砂、30%廄肥土、15%腐葉土配制為宜。梔子苗期要注意澆水,保持盆土濕潤,勤施腐熟薄肥。澆水以用雨水或經(jīng)過發(fā)酵的淘米水為好。生長期如每隔10一15天澆1次0.2%硫酸亞鐵水或礬肥水(兩者可相間使用),可防止土壤轉(zhuǎn)成堿性,同時又可為土壤補充鐵元素,防止梔子葉片發(fā)黃。夏季,梔子花要每天早晚向葉面噴一次水,以增加空氣濕度,促進葉面光澤。 盆栽梔子,8月份開花后只澆清水,控制澆水量。十月寒露前移入室內(nèi),置向陽處。冬季嚴控澆水,但可用清水常噴葉面。每年5-7月在梔子生長旺盛期將停止時,對植株進行修剪去掉頂梢,促進分枝萌生,使日后株形美、開花多。
從小家門口有棵梔子花樹 每年五月就會開始結(jié)花苞 看著它從小小綠綠的芽長成重重疊瓣的花朵 每天都要防備附近的小孩子把它們揪掉了 繁茂的枝葉里綻開的白花有濃郁的香氣 幾米外都能感受到 清晨出門太陽已漸熱烈之時跟傍晚歸家夕陽余暉灑滿之時都是伴著這種香味的 不甜微酸的充滿汁液感的清新味道 深吸一口都能神清氣爽振作精神的感覺
這些混合著些微夏日暑氣的味道承載了我的童年呀 只要聞見這種味道我就能回憶起小學時媽媽在我的馬尾辮上夾兩朵 清新一整天~在枕頭下壓兩朵 安眠好多天~遺憾的是三四天就變黃枯萎了 到現(xiàn)在花期差不多已經(jīng)過啦
要用文字形容她的香味的話 大概就是初夏清晨摻雜著躁動氣息的陣陣小風吧 活力又清新~
搜梔子花味道的香水搜到的這個題 就自己多啰嗦了幾句 (?? . ??)啊希望能找到能喚起我這些回憶的香水吧
0 Comments.